行业资讯
中科院陆林院士:防疫三年,新增7千万抑郁症患者,9千万焦虑症患者
发布日期:2022-09-15 浏览次数:484
前不久,中科院院士陆林关于新冠疫情对人类心理影响的推测受到广泛关注,他表示,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
陆林院士在抖音与中国科协联合出品的科普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提到了这一点。他给出了一份数据,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
“隔离在家的居民,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会出现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反应。其中有超过10%的人,在疫情之后,也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陆林在《院士开讲》中提醒道,大众应该做好长期心理准备,及时调节情绪,保证睡眠。这期内容在抖音吸引了700万网友观看,并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
疫情对精神健康的影响至少持续二十年
受疫情影响,全球各地许多人都遭受了“新冠抑郁”和失眠困扰。英国研究人员发现,新冠期间英国失眠人数从之前的六分之一上升到四分之一。
疫情持续到第三年,长期的社交疏离、日常生活受到干扰、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让更多人遭遇失眠。
今年2月,Ziyad Al-Aly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新冠对精神健康长期影响的研究结果。这项研究使用的是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的数据。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新冠组精神健康事件诊断或处方的风险增加60%。
具体来看,新冠组发生焦虑症的风险增加35%、抑郁症的风险增加39%、压力和适应障碍风险增加38%,使用抗抑郁药的风险增加55%,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风险增加65%。此外,新冠组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80%,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41%。
一项对5万余名居民所做的线上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众精神心理问题突出。2020年2月启动的大众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新冠肺炎导致的医务人员、感染者和大众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分别为26.9%、23.8%和19.3%。
2020年5月,陆林院士作为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专家,在武汉指导湖北省疫情后康复和心理疏导工作。
8月,陆林院士所在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与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成立创伤后应激障碍诊疗中心,帮助武汉市民走出新冠心理阴霾。
当年9月,“陆林院士疫后综合征工作室”在武汉武昌医院成立。
陆林关注到的案例中,有一位69岁的老人,老伴与39岁的女儿都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留下他自己和两个年幼的外孙。所幸,社区心理志愿者对他进行了密切关注,每天与他进行视频通话,关心他的日常起居,逐渐让他走出悲伤。
在陆林看来,疫情对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影响更为直观。
疫情期间,作为医生,陆林在自己的医疗门诊接诊了大量青少年。他们因为疫情隔离在家,因为沉迷游戏,生物节律颠倒,等到疫情结束,他们变得情绪低落、害怕见人、不愿意出门,因此无法正常地回到学校上课。
抑郁焦虑作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
“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世卫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虚弱,而是始终强调人的精神完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
根据世卫组织的描述,精神健康的状态下,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能力,能够应对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压力,能够卓有成效地工作,并对自己所在的社会有所贡献。更具体地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能自我接纳,也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很好地适应环境并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事实上,已知的心理疾病超过400种,最常见的是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和各类睡眠障碍。如果心理疾病是一场发生在个人生活里的风暴,陆林的工作就是追踪风暴的影响并帮助人们做出积极的应对。
“抑郁障碍在中国的发病率是7%左右,在欧美国家超过10%。”陆林介绍,“焦虑障碍的发病率达到7%左右,在很多国家达到15%。”此外,成人中有20%到30%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成为疾病、需要到医院治疗的,有15%左右。”陆林说。
全球至少有3亿人患有抑郁症,陆林介绍,青少年、退休老人、独居者、产后女性都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患者会遭遇显著而持久的心情低落、兴趣减退、自卑自责,严重的会产生自杀念头。
抑郁症还会表现为睡眠障碍,长期的诊疗经验使陆林有更细腻的观察:“睡不着觉或者睡得很多。如果一个健康的人,突然有一段时间变得对工作不感兴趣,对周围的事情不感兴趣,觉得自己不行,有点自卑,不愿意跟人家交往,经常觉得身上不舒服,甚至感觉到脑子不好用,这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抑郁症有季节性变化,还会表现出昼重夜轻的规律。
许多人都因各种困难和压力而有过类似的情绪体验。但并不是所有的抑郁情绪都是抑郁症。陆林的建议是:“如果持续两周以上,一定要找医生。”
焦虑症的主要表现是无法摆脱与现实不相称的过分紧张担心。“担心今天天气不好,担心路上有什么事,担心自己什么事做不好,或者担心家人、自己会生病,这都是焦虑症的表现。”陆林说。焦虑会有很多生理表现,比如失眠、出汗、胸闷、心慌、过度敏感等等。
作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抑郁和焦虑目前都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其中,有70%到80%的患者可以有效治疗,还有一部分患者可以痊愈。然而,仅有2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大部分人没有认识到这是疾病,或回避问题。
提升大众心理健康水平
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只有20%,离30%的目标还有差距,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的发病率仍在快速上升。
其中,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尤其需要警惕。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中,有五分之一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素质的教育,而不能仅仅是考试成绩。”陆林强调,要保证青少年的休息和睡眠。只有在睡眠中,身体才能正常分泌生长激素,保持良好的身体发育,青少年的情绪才能变得稳定,才能拥有心理健康。
研究显示,一宿不睡,早上6点抽血化验,有超20项身体指标失常。就睡眠时间而言,陆林表示,小学生每天要睡够10个小时,中学生9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此外,陆林还强调青少年每天应该有一个小时的户外体育锻炼时间,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长,保持均衡的营养,以及积极参与家庭各种各样的事务中,这都有助于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
如今,成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日益增长,陆林建议,情绪变差时,可以通过休假、休息,与朋友沟通交流等方式调整情绪。“12点之前睡觉,不要熬夜。”陆林强调,每个成年人每天至少要睡6.5小时,最好可以睡7-8个小时。
经常口腔溃疡、心慌心悸、胸闷憋气、胃胀胃痛、食欲下降,都是身体出现异常的信号。陆林建议每天保持适度社交,运动半小时到一小时,达到中度出汗的效果。
此外,陆林院士还强调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科普的重要性。目前,陆林院士的演讲视频已经吸引了超过7000万抖音网友观看。
国民心理健康测评监护领导者
在后疫情环境下,针对传统心理疾病专业医生数量缺口大、对重点人群心理健康缺乏有效预警机制等问题,宝葫芦集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历经多年,共同研发智能心理监护系统,成功研发AI智能心理测评监护终端“开心吧”,有效解决了国民心理健康测评、预防、干预、治疗等问题,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期间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合作,构建了大规模的多模态数据采集。
首创普适的多模态心理量化评估心理学理论体系;突破多项多模态心理量化评估的共性关键技术。搭建了多套心理计算硬件装备:国内首套非接触心理日常跟踪、快速筛查和危机心理防控装备,国内首套边缘化心理疾病评测,心理评估与干预装备;产品技术颠覆式创新、技术链群创新,多学科交叉医工结合,技术 门槛高。期间,研发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研究团队在 ICIP2020 微表情比赛中获得 No.1 的成绩。宝葫芦集团本着让国民心理健康“检测更专业,提升更容易,服务更便捷”的愿景,立志成为国民心理健康测评监护领导者。
宝葫芦集团是一家专注智慧档案及AI健康领域产品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各级组织、家庭、个人提供数字记忆综合服务。入选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大数据企业、中国软件诚信示范企业、中国软件行业AAA级信用企业、中国公共服务行业领军企业、中国档案信息化领军企业、中国档案行业最佳云服务商、中国档案学会理事单位、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单位。集团拥有国家秘密载体印制甲级资质、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软件过程及能力成熟度评估SPCA5级、信息系统业务安全服务资质贰级、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符合性证书(ITSS)、云计算安全评估证书(C-STAR)等多项资质,通过软件成熟度CMMI-5国际认证;荣获“全球最佳服务外包供应商——中国五十强”、“全球最佳服务外包供应商——BPO中国二十强”、“中国企业级服务创新实践金鳞奖”。并在AI健康领域,通过无感情绪与有感心理采集评估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心理测评、心理交互、心理干预、心理监护等服务,产品(服务)包括:AI行为分析与智能心理测评系统、AI智能心理测评仪、以及心理健康线上服务。
AI智能心理测评监护终端“开心吧”
AI智能心理测评监护终端“开心吧”硬件由无感采集装置、心理测评终端、多模态音视频数据采集器构成、软件由AI心理测评系统和智能量表系统构成、智能人机协同干预软件。
在上述软硬件基础上,为用户提供心理问题专业发现能力,通过安装一体式设备,搭建心理健康评估服务平台。平台可收集到更为全面、专业、真实的心理健康数据(焦虑、抑郁等),从更为客观的角度为用户提供心理健康评估服务。